從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沿平安大道一路東行,道路兩邊綠樹蓊郁,運河交織,醫院、學校一應俱全,十多年前,這里只是鄭州郊區,而現在隨著一棟棟樓宇挺拔而起,成為一條亮麗的城市景觀大道。
平安寓意經濟的和諧發展,更昭示著群眾的安居樂業,對于全國新型城鎮化樣本的鄭東新區來說,平安健行的力量來自于一批又一批民心工程的實施落地。昨日,記者從鄭東新區管委會了解到,鄭東新區安置房回遷安置工作快速推進,2011年至今,共開工建設龍興嘉苑等14個安置社區,回遷群眾約7萬人,累計完成投資676億元,預計2019年底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設工作,2020年全部完成回遷工作。
隨之而來的早期安置房網簽也進一步提速:自11月21日完成首份網簽合同,目前累計完成10043套,妥善解決了困擾回遷群眾多年的產權證辦理問題。
群眾喜獲“新春禮包”
“歡迎回家!”日前,在工作人員親切的招呼聲中,圃田鄉圃田嘉園分房工作正式開始。
圃田嘉園項目緊鄰鄭州高鐵東站,處于鄭汴一體化中心位置。項目建筑面積約92.2萬平方米,地上總建筑面積約65.17萬平方米,規劃住宅、商業樓共計41棟,今年將迎來7000多名群眾的回遷。
圃田鄉只是鄭東新區加快安置房建設、群眾回遷的一個縮影。為加快安置房建設,東區結合實際,實施國有控股公司進行項目代建,徹底割裂棚戶區改造與開發商的利益鏈。出臺“6213”工期管理辦法、安置房質量安全管控制度和投資控制方案,在質量安全管控方面實行質監分站和群眾代表同步監督,對安置房建設進行精細化管理,嚴格規范建設流程。
圍繞安置區配套設施建設,加快以學校、廣場、河濱景觀為重點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共開工安置區周邊道路72條約150公里,開工幼兒園40座,中小學29座,區級便民服務中心13個,片區及便民服務中心約50個,商業配套設施50萬平方米,確?;剡w群眾搬得進、住得好、配套全。
東區還出臺安置房建設交房標準,提升安置房建設品質,實行高標準設計,高標準建設,所有安置房容積率均小于3,綠地率均大于30%,園林植物的喬灌種植比例要大于60%。地下停車位配比均大于1∶1。
同時,為加大文化傳承力度,讓群眾記得住鄉愁,持續推進村莊文化傳承工作,共完成村史編纂83套1245萬字,建成高規格村史館5座,真正確保了文化有根、思想有源,使鄭東新區的鄉村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
早期安置房網簽有著落
“咱們的房子馬上就能辦房本啦。”連日來,鄭東新區早期安置房網簽消息一傳開,立即在老東區居民的朋友圈里炸開了鍋。
家住薛崗社區的張大爺一開始還不相信,直到博學路辦事處的同志來社區登記信息,張大爺這才確信。張大爺顫抖著拿出手機撥通了老伴的電話:“快把咱家的戶口本找找……”
和張大爺同樣激動的,還有家住五洲小區的李女士:“以前雖然說是自己的房子,不耽誤住,但連個手續都沒有,總歸心里不踏實。這下子好了,聽說過完春節就能辦房本,這個年,心里肯定舒暢。”
記者了解到,為加快鄭東新區建設發展,2002 年開始,金水區、管城區拆遷安置指揮部以政府主導方式推進鄭東新區農民征遷安置工作,先行開工建設了一批安置房,共安置群眾約7萬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近元旦,為東區早期建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7萬多名群眾,也伴隨著新春腳步,即將拿到嶄新而又珍貴的“房本”。
久久為功為民生破題
前進道路上,為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鄭東新區一直在不斷創新舉措、加大力度“解題”“破題”。
據介紹,由于前期手續不全,群眾產權登記等存在諸多困難。為維護被拆遷農民的切身利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近年來,市政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存量閑置建設用地集中清理處置專項行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為解決鄭東新區早期安置房用地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有效解決途徑。
今年以來,為妥善解決鄭東新區早期安置房網簽及不動產登記證辦理等民生問題,市政府主要領導連續召開三次工作推進會,對安置房網簽及不動產登記證辦理有關問題進行研究部署、出臺政策、特事特辦。
鄭東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先后組織召開7次早期安置房網簽及不動產登記專題工作會議,落實全市安排部署。鄭東新區新城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全面推動網簽工作落實;國土局積極協調各個審批環節,相關公示結束當天加班至凌晨,首批土地證全部辦結;財政局多方籌措資金,第一時間將土地出讓金撥付到位;各辦事處積極配合,整理相關材料;房管局直屬分局連續加班加點,準備網簽前各項審批手續。鄭東建投總公司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落實各項工作安排,協調銀行等相關部門無縫對接,加快推動網簽工作。
11月21日19時50分,新發展置業網簽團隊負責的鄭東新區4.37萬套早期安置房第一份網簽合同完成,長期困擾群眾的房產證辦理難題順利破冰,迎來曙光。
艱辛拼搏奏響幸福強音
一冊冊“房本”,猶如一束束暖陽,照亮東區回遷群眾“幸福夢想”;“5+2”“白+黑”的23個日日夜夜,見證了網簽工作所有臺前幕后人員的艱辛拼搏。
李華楠是新發展置業網簽團隊的一名新成員。家住花園路黃河路的她,每天騎電動車往返。有一次到單位發現電動車電量不多,如果不充電,晚上肯定無法騎回家。在附近看到一個小賣部門口正好有電動車充電,就和老板協商,能否付費充電。李華楠反復和老板溝通,對方就是不同意。在談話中得知李華楠在做東區早期安置房網簽工作時,老板同意幫李華楠的電動車充電,而且說什么都不要錢。
原來,老板就是東區早期安置群眾的一員。“我就是姚莊的,房子沒證一直是我們的一塊心病,現在可以網簽了,拿證就快了。我還要感謝你們呢,你們為老百姓辦實事,我咋著也得支持你們工作!把電動車放這充電,你放心!”老板如是說。
網簽工作人員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45個安置地塊、43767套安置房、約7萬名安置群眾,網簽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樣是市委、市政府和鄭東新區黨委政府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解決民生遺留問題為民之舉的歷史見證,奏響全市開足馬力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最強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梢灶A見,隨著一大批民心工程實施、落地,東區的民生事業必將快速發展,群眾幸福指數定能持續提升。鄭東新區這座宜商宜業宜居宜游的如意之城,正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先導區、示范區、核心區建設,在中原更出彩的進程中勇立潮頭、奮勇搏擊。